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旧版入口
饲养管理
饲养营养
阶段饲养
繁殖育种
疾病防治
牛舍管理
 
疾病防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系统 > 奶牛专家系统 > 饲养管理 > 疾病防治  
运动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
来源:
1.腐蹄病
病因
   该病又称措(趾)间蜂窝织炎、措/趾间坏死杆菌病,病原为坏死梭杆菌和产黑色素拟杆菌。创伤和潮湿使得厌氧菌易于进入指(趾)间皮肤,此病具传染性,可在雨季或放牧季节在某些牛场流行。

症状
   病蹄指(趾)间背侧及蹄冠带部的软组织红肿,痛疼明显。在某些病例,软组织肿胀可延至系部,尤其是掌侧或跖侧。跛行特点是休息时患肢减负体重,病蹄稍屈曲,运步时跛行明显。

诊断
   典型的外部症状与临床检查相结合可确立诊断。清蹄后可见指(趾)间皮肤的裂隙、溃疡及坏死。清理病变时可闻到特征性坏死气味。病牛触诊时,指(趾)间感染区及冠状带部疼痛。

治疗
   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可施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或二者相结合。早期小的病灶经清洗,去除指(趾)间坏死组织,用抗感染药及抗生素有疗效。对较轻的病例,使用硫酸铜和磺胺粉及局部应用多种抗生素均有效。病牛应处于干燥的环境中。严重病例应全身应用青霉素、磺胺嘧啶钠、磺胺吡啶或磺胺二甲嘧啶1~3天。蹄部清创,保持环境干燥可加速痊愈。对慢性病例应进行积极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如用温硫酸镁液浸蹄。在浸蹄的间隔期,应用绷带护蹄以防进一步外源性感染。

预防
   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防止牛接近泥泞的场地、沼泽和污浊的池塘。改善排水设施,给牛群用消毒剂浴蹄,如用2%一5%甲醛或10%的硫酸铜。在该病发病率高的牛群可接种疫苗预防腐蹄病。


2.脓毒性关节炎
病因
   犊牛患该病起源于脐带感染或败血症。无同源抗体的犊牛危险性最大。这些犊牛也可发生血源性骨髓炎。发生脐带感染的犊牛也可继发一个或多个关节的脓毒性关节炎。犊牛的脓毒性腱鞘炎、骨髓炎或关节炎也可继发于擦伤、创伤及褥疮等。患其他病长时间躺卧的犊牛危险性更大。最常分离到的病原菌是沙门氏菌和化脓性放线菌。三周龄以上的犊牛和青年母牛在发生外伤、关节周围蜂窝织炎、刺伤或内源性病原,从消化道(沙门氏菌)、呼吸道(昏睡嗜血杆菌、支原体)侵入局部时可发展为脓毒性关节炎。成年牛的滑膜炎、关节炎或骨髓炎可继发于内源性疾病,也可继发于外部感染。

症状
   该症状包括明显的跛行,关节囊肿胀,局部温热,触诊或伸展,屈曲关节有疼痛反应。病牛低烧(39.4~40.0(摄氏度)),躺卧时姿势可能异常,卧地时患肢伸展或侧卧。患多关节慢性关节炎的犊牛或成年牛常长时间躺卧,可继发屈腱挛缩。

诊断
   关节消毒后穿刺,取滑液作细胞学检查和病原培养。检查异常的滑液常可作出大体诊断,实验室分析结果对诊断有辅助作用。细胞学检查白细胞超过30 000个/微升,总固形物超过3.0克/分升。革兰氏染色可明显看到细菌,如做细菌鉴定则需进行培养。慢性脓毒性关节炎,滑液外观呈脓状。取样前若用抗生素治疗,则对滑液中细菌培养有干扰,关节滑液中的其他细菌也可能给培养鉴定带来困难。应做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临床检查以确定原始病因,是否为脐带感染、败血症或外源性感染。若怀疑为脐带病变,可在脐区做辅助性检查。急性关节感染的X射线照片显示关节腔变宽,慢性感染则可显示关节腔变窄。对急性病例的细微病变,做滑液检查是较好的诊断方法。

治疗
   该病须针对患病关节和引起脓毒性关节炎的原发病进行治疗。治疗急性感染的关键是关节灌洗,用每升加49克碳酸氢钠的乳酸林格氏液,每个关节用1~2升。灌洗液中加水溶性抗生素,如青霉素,以预防感染。灌洗的方法是:用14号消毒针头作关节穿刺,注入灌洗液使关节囊膨胀,于关节的另一侧刺入另一个14号针头,加大压力注入缓冲乳酸林格氏液,将病原微生物、纤维素、白细胞及炎症介质等从关节内冲洗出去,敷以灭菌的轻型绷带,应尽早全身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以最初的细菌学检查(革兰氏染色)以及后来的细菌培养结果为基础。关节灌洗每日一次或视需要一天1~3次,原则是将所有关节内的炎症产物及组织碎片冲洗干净。跛行程度及关节的膨胀程度可作为是否灌洗的指标。在1~2周内需灌洗3~7次。全身应用抗生素至少两周,同时将动物置于干燥的铺好垫草的牛栏内。止痛剂宜用阿司匹林。同时必须治疗原发病。慢性脓毒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强直,可能需重复灌洗或施行关节切开引流以排除粘稠的脓性关节液。犊牛的慢性感染常由化脓性放线菌引起,需切开关节排除浓稠的脓汁。关节切开后进行开放性灌洗,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物理疗法。


3.梭苗性肌炎
病因
   该病是由厌氧梭状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菌、气肿疽梭菌和其他条件致病梭菌引起的。本病的发生必须有梭状芽胞杆菌和适宜其生长的厌氧环境。当牛有肌肉创伤、刺伤、撕裂、外科切口,肌肉注射刺激性药品或化学物质时都易感染该病。腐败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是多数温血动物胃肠道的常在菌,这些细菌通过外界途径感染肌肉。各种梭菌感染都发生毒血症和严重的肌炎。大多数梭菌性肌炎由外源性感染引起,任何使粪便和脏物进入皮下的操作都有引起该病的危险。外科手术、断尾、肌肉注射、伤口均易引起梭菌的感染。
 
临床症状
   该病的症状包括发热、精神沉郁、厌食、毒血症、肌肉肿胀范围不断扩大。腿部肌肉发病时,严重跛行。开始,受侵肌肉的皮肤发热、水肿;最后,感染肌肉变坚实,表面皮肤发黑,紧张、冰凉和坏死,触摸感染部肌肉有捻发音。全身症状为梭菌外毒素引起的毒血症症状,病初常发热,但有的病例体温正常或偏低,心率或呼吸频率随病情加重而加快,24—28小时内病情发展迅速。病程很快,以致常被认为是突然死亡。但动物死前,通常可见进行性肿胀、毒血症和跛行。严重病例最后脱水,严重跛行和躺卧,明显的神经症状和休克。最终,发生DIC和多器官衰竭。
 
诊断
   本病必须与软组织蜂窝织炎、脓肿、浆液性肿块和血肿区别开。一般病情发展迅速的可排除脓肿;根据发热和毒血症可排除浆液性肿块;据发热、毒血症和不贫血可排除血肿。常用诊断方法是在肌肉肿胀最高处剪毛消毒做无菌抽吸,抽吸物多为出血性浆液或淡棕色液体并含气体。对抽吸物进行革兰氏染色并进行培养。革兰氏染色见阳性大杆菌,可快速作出诊断。肌肉活组织荧光抗体检查也是检查细菌的一种方法。抽吸和取活组织检查的切口不像健康组织的那样流血,切开明显有病的肌肉有浆液和浆液性出血性液体渗出,但损伤严重的肌肉血液供应大为减少或缺乏。革兰氏染色和荧光抗体标本是迅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培养有助于鉴定致病菌种。气肿疽梭菌感染的尸体剖检可见坏死的肌肉呈黑色、深红色和淡绿红色,并伴有气体和液体。其他类型梭菌感染也见气体,但腐败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时,以水肿和肌肉变色为主要病变。许多组织中浆膜出血,感染组织还有难闻的酸败气味。

治疗
   只有早期诊断治疗才有希望。可选用大剂量的青霉素(44 000单位/千克,肌注或皮下注射,2次/天),也可静注同等剂量的青霉素钠或钾,每天4—6次。早期治疗也可用磺胺类药物。全身抗生素疗法只能防止病菌向新组织扩散,但在感染严重的肌肉中达不到杀菌浓度。急性病例应手术开创,将受感染的肌肉连同皮肤和筋膜做贯通切口,并用盐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为减轻疼痛可用止痛药,如非固醇类抗感染药。作支持疗法时,用量应谨慎。

预防和控制
   加强管理,正确注射、消毒。确诊为气肿疽梭菌病时,对所有青年牛进行菌苗接种。菌苗类毒素最好在母源抗体减少后接种。若在4月龄内接种,4个月后应重复免疫。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主办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bet365亚洲手机版版权所有 鄂ICP证05001037

站长信箱:ccainmaster@mail.hz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