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旧版入口
奶牛概述
品种分类
生态特征
外型评定
 
品种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系统 > 奶牛专家系统 > 奶牛概述 > 品种分类  
奶牛概述
来源:

  我国有比较悠久的牛奶生产历史,但作为一项产业,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并逐步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结构。我国边疆牧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具有食用牛奶及乳制品的历史和习惯,但一般均是来源于一些古老黄牛品种。因此,在黄牛的长期选育过程中,也定向培育出了少数相对产奶性能较好的品种。在南方地区,亦有将水牛产奶而供人饮用。无论黄牛奶还是水牛奶,大多是利用犊牛吮吸剩余部分,且产奶性能与欧洲近代乳牛品种是无法比拟的。

  早在1840年以后,国外的奶牛品种即随着英国、法国人带入我国,但直到20世纪中期,才在我国京、津、沪、东北及部分城市开始有了少量的规模很小的奶牛场,开始从荷兰、加拿大、德国、日本及原苏联等国引进黑白花牛和少量的其他品种奶牛,逐步形成了以高产奶量闻名于世的荷兰牛为主要奶牛品种的牛群结构。乳品加工业主要是鲜奶加工亦开始起步。但此阶段,奶牛的总数量仍很少。1949年,全国仅有奶牛约12万头,鲜牛奶产量仅为20万t。

  20世纪50—80年代初,虽然我国奶牛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0年,全国奶牛饲养量和鲜奶总产量比50年代初增加5倍多,但这一时期奶牛生产仍主要集中在部分大中城市;乳晶加工以鲜奶加工为主,而将奶粉加工等作为贮藏、运输奶的辅助措施;牛奶的消费以城市少数居民为主;牛奶生产及销售实行国家计划控制,牛奶仍属于福利范畴。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奶牛业快速发展。1982年,国家成立了“中国奶牛协会”,推动了奶业的产业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较明显地改善了广大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对牛奶和乳制品需求量的大量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调动了各地饲养奶牛的积极性。奶牛数量、牛奶和乳制品产量快速增加。1992年奶牛头数、奶产量和乳制品产量分别达到313万头、503万t和41.28万t,分别比1980年增长5倍以上。规模生产和以城市为轴心、向城郊辐射而形成的农民养奶牛得到发展。牛群生产水平提高,奶牛平均单产在京、津、沪、黑龙江等及部分沿海城市达到5 000kg以上,上海、北京1998年超过7000kg,部分场超过8 000kg。牛群的品种进一步单一化,奶牛的育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95%以上的奶牛实现了人工授精,奶牛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技术试验成功,黑白花奶牛成为饲养最广泛的牛种。同时,一批有一定规模、技术较先进的乳品加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  “中国黑白花奶牛”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Chinese Holstein)。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经营体制的变革,外资企业或产品的冲击,以及长期积累的产、加、销的矛盾,我国牛群数量和奶的产量出现了波动。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日臻完善,以及新兴规模化乳品加工业的带动,我国奶牛又出现了新的增长形势。1998年比1995年奶牛数和牛奶总产量分别增加了6.8%和34.3%(表l—4)。

  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奶牛数量还不大,且奶牛和牛奶的主产区仍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和全国大中城市周围,其中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和甘肃5省区1998年奶牛饲养数量占全国的70.5%,小城镇奶牛及乳品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奶牛生产水平仍很低,全国平均牛产奶量一直在2000kg左右徘徊,人均消费奶及奶制品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有很大差距(表1—5)。如何在奶牛饲养量占优势的地区发展乳品加工业,特别是鲜奶加工,延长其保质期限,将有利于增加奶源缺乏的沿海发达地区的鲜奶供应,减少资源浪费。而在农区或中小城市郊区如何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开发饲料资源、解决环境污染,也成为发展我国奶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主办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bet365亚洲手机版版权所有 鄂ICP证05001037

站长信箱:ccainmaster@mail.hzau.edu.cn